(资料图片)
HDMI2.1 FRL标准,它的带宽超过了当前流行的 DisplayPort 1.4也就是DP1.4标准这使它:
支持 120Hz 的 4K 分辨率,无需任何压缩(如色度子采样或使用显示流压缩/DSC)。这包括 4:4:4 全 RGB 和 12 位色深。如果使用 DSC,甚至还能达到 16 位。120Hz 下的 5K 分辨率也以同样的方式支持,但只能达到 8 位色彩深度和 4:4:4 全 RGB。要在 5K 120Hz 下达到 10 位或 12 位色彩深度,则需要使用 DSC。
8K 分辨率支持各种刷新率和色深,但某些较高的分辨率需要 DSC。最高支持 30Hz,无需进一步压缩。若要达到 60Hz,则需要 DSC。要达到 120 Hz,则需要 DSC,但在 8 位色彩深度下无需进一步色度子采样即可实现。
标红色的色彩模式,HDMI2.1需要使用DSC,但HDMI2.0则大部分无法实现
支持动态 HDR 格式。
增强的游戏和媒体功能可确保游戏、电影和视频的运动和转换更加流畅、无缝。这些功能包括:VRR可变刷新率(已经是如今游戏显示器、电视和中高端显卡标配)、自动低延迟模式(ALLM,保证在电视上玩游戏的低延迟体验)、快速媒体切换(QMS)的电影和视频播放,实现更流畅的无延迟游戏和实时交互式虚拟现实。
所以,新的外接显示场景,HDMI2.1 FRL是刚需!
那么,前面提到的笔记本外接视频最新的场景应用为什么就缺不了HDMI2.1了,这里就很好解释了。
首先来看游戏体验。各分辨率、刷新率下面,需要什么规格的HDMI接口标准才能实现和原生直连笔记本屏幕一样的体验:看了这个表有什么感受?也许你觉得4k高刷游戏体验对游戏本还太早,但是,如今2.5K、2.8K的游戏本屏幕,刷新率达到165Hz甚至是240Hz已经是中高端游戏本的标配。而对于大屏游戏显示器来说,144Hz已经只能算入门,而165/170/180Hz刷新率算终端,高端刷新率则普遍在240Hz水平,顶级甚至已经达到了360Hz水平。要真正使用游戏本获得和原生屏一样的外接屏游戏体验,就必然要求有一个高标准的HDMI2.1 FRL接口!而对于外接4K级别的商务、影音投影仪以及4K级别的高规格电视机来说,道理都在第一个表:接投影仪应用,要获得好的刷新率(目前高刷是120Hz)和无压缩的色彩体验,必须使用HDMI2.1 FRL;对于接4K及以上级别电视机来说,尤其是高刷的游戏电视来说,要享受高刷游戏体验和低延迟游戏体验,也必须使用HDMI2.1 FRL,更不用说无DSC情况下的RGB子采样更为精准带来的更好的颜色体验。对于偏重影音的外接电视体验,在4K和以上级别,特别是OLED、QD技术的屏幕上,要取得更好的色彩体验,一样需要HDMI2.1 FRL。最后是多屏使用场景。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各位股神,想要获得更大的工作面,势必会采用4K级别的显示器来进行拼接多屏。而拼接多屏应用,轻松达到8K级别的总分辨率,或者达到更准确的颜色表现(对设计场景很重要),势必最后仍然只能选择HDMI2.1 FRL(虽然还得借助HDMI分线器或者HDMI HUB,但毕竟你信号源得输出高带宽信号)。当然,说到这里,应该还有不服气的:我有上将雷电4,可斩HDMI2.1 FRL!但是,雷电4的总带宽能力只有40Gbps,低于HDMI2.1 FRL,就决定它的输出能力上限不如HDMI2.1 FRL!另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:不是所有的雷电4端口都支持DSC,有的厂商的雷电4接口的外接能力明确受限,例如苹果,明确列出了单台显示器8K60 支持,且仅限于 HDMI 端口(需要 DSC over HDMI),而自带的雷电4是不行的。选购时,需要注意HDMI接口规格了如果你外接显示器使用比较频繁,那么,选购笔记本就必须注意HDMI接口的描述和话术了!例如,有的品牌很实诚,且没有用HDMI2.1 FRL之类的技术语言,而支持给出了分辨率水平。达到8K输出支持的,就肯定是HDMI2.1 FRL了。另一品牌同价位的机器也比较实诚,告诉你是HDMI2.0,而没用省略了TMDS 的HDMI2.1来糊弄人(虽然这在认证层面是可以的),并告诉你有雷电4接口作为一定程度上的平替:也有像这样标明协议的,很不错:有的品牌明确告知是HDMI2.1,但没有明确是否是HDMI2.1 FRL,这种就需要询问客服证实:而有的品牌标注HDMI2.1接口更为鸡贼,在商详页的最后小字来上一条备注,而且“然并卵”,到底是支持4K60Hz还是8K60Hz?没说,仍然需要自己去问:而某品牌这款配备165Hz高刷屏的游戏本就有些模糊,:你必须拉到详情页面最底部,才会发现“真相”,当然,至少还是说明规格了:而有的品牌的一些产品的描述是最麻烦的,必须找客服问清楚了:除了消费者自身注意,在这里我们也呼吁厂商都真诚一点,实实在在把显示输出接口的详细规格标出来,至少减轻了客服的沟通成本,是不是另一种程度上的降本增效呢?编辑:陈勇
关键词: